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农”已经成为创业的核心词之一。随着国家经济开始趋于平缓,GDP增长从8%到7.5%再到7%,中国工业化的爆发期已经基本结束,接下来的10年甚至20年,将会是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兴盛期。而城市的日趋庞大,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也促使农村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核心话题。2014年,农产品电商的概念开始兴起,顺丰、阿里、京东都有涉足。从生鲜电商到茶叶、蚕丝等等,这些农产品电商虽然目前还未形成气候,但是未来一定会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农产品电商一定会在将来逐渐发展和完善,但是必然也会遇到一些重大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商品模式来探究探究农产品电商发展中如何选择。
1. 农产品仅仅是农作物产品,还是一切农业副产品?
农作物产品主要指在农村通过种植而生产的作物,经过加工和处理,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出售。而农副产品则不单单是指作物,而是包含了作物及非作物(例如石头、空气),在人工上进行深加工,和作物本身的物理形态具有比较大的差别,因此更具有商品的潜质。那么如果要农产品电商,很明显,深加工的更具有商品潜质的农业副产品更具有优势。
这也就是说,农产品电商不是简单的通过电商的形式,改变农民出售农作物的传统经济形态,而是要求深加工,在原有的基础上优胜劣汰,发挥想象力,创造新形态的商品和品牌。
2.农产品是农民电商化,还是电商农化?
一个企业在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会选择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销售,逐渐向电子商务转型。而小米为典型的电商生产厂商则一诞生,就依靠网络进行销售。那么农产品要走电商路,是其生产者农民自己觉悟开始做电商呢?还是电商人发现某一项农产品的价值,主动为其提供电商化经济模式?答案是显然的,作为创业者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创新,提炼出农产品中的精华部分。
这也就告诉我们,对于创业者而言,又有了新的机会,不用把眼光永远束缚在APP、社交、自媒体这些领域,而是可以进入农产品市场,去挖掘农产品的商业价值。而对于农民而言,一方面可以转型自己做电商,但另一方面为这些电商生产更有优势的产品来的更为现实。
3.人们因为自然环境,还是因为市场环境而选择电商农产品?
自然环境就是指当前人们吃的、用的、穿的、喝的、甚至呼吸的,都显得不再安全健康,而农产品如果是原生态的话,则能让消费者更加放心。而市场环境则是指,人们即使不是因为自然环境,也会逐渐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即使自然环境安全健康,人们在意识中也会追求来自农村的新鲜产品。答案并不明显,两者的成分都有。
这就要求农产品电商要同时凸显自己商品的安全健康性,同时又具有创新价值。例如同样是南瓜,既要让你的客户深深相信你的南瓜纯自然,不含添加剂,吃起来安全放心,同时还要让客户觉得你的南瓜产品有新意,有创意,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让用户认同你。
4.是冷链(半成品),还是物流(成品)?
冷链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昂贵。海鲜、野味、蔬菜、水果等等,想要运输到客户的餐桌上,除非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否则不可能保证新鲜的口感和美味。即使现在出来的新概念,半成品的菜,也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如果是成品,则可以长期保存,通过物流长时间远距离配送。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无法做到原滋原味,二是用户可能这个时候想吃,运到的时候就不想吃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始创业之前,冷静的思考,自己到底是要做成什么样的产品,要选择什么样的用户群体。从成本而言,我更倾向于走物流的成品,因为它可以做到批量化生产和长时间存放,虽然冷链吸引力巨大,但对于创业者而言,成本太高。
5.生产者、销售者,还是平台商?
实现农产品电商,要么自己去农村选择某项农产品作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包装和销售。但是问题是,如果从头到尾都要自己的做,就需要投入巨大,而且耗费巨大的人工成本。自己去种植再进行销售的模式明显不适合创业。还有就是,自己不生产,也不销售,而是创建一个类似淘宝一样的B2C平台,让电商自己来卖,用户来买。然而这个思路也是成本巨大的,除了要考虑IT技术性风险外,还要考虑市场、利益、人的关系等等,弄的不好又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我的建议是做农产品电商,自己主要负责产品的电商化运营销售环节,塑造自己的品牌,通过与农产品生产大户、农村集体等合作提供稳定的产品供应,在生产阶段只需要一两个人作为联络即可。这个类似小米,各个厂商提供配件,再由固定的签约厂商进行组装封盒,就变成了小米自己的产品。
6.自建平台,还是依托淘宝、微信?
这里是销售途径的选择问题。是通过自己建立一个平台,把商品放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出售呢?还是开淘宝店,或者学习微商在朋友圈售卖呢?自建平台成本大,上线慢,还要做推广宣传。而开淘宝店也不像以前一样,要有排名也很困难。微商在朋友圈或微博等游击的形式销售,不能形成品牌,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我建议花最小的成本实现逐渐的过渡。先确定自己的产品,做好品牌策划(想好自己的产品定位,给客户要留下什么印象),然后在淘宝上开店上货,同时学习微商的方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先从朋友、同学、熟人圈、网友社群开始做(把朋友圈当客户对待),实现资金的回笼。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聘用人员,减轻自己的负担,再回头自建官方平台,逐渐构建品牌。注意,品牌才是目标,而非平台(客户只认品牌,而不认再什么平台购买)。
7.是产品,还是体验?
做农产品电商,到底是做产品,还是做体验?产品不用说,所谓体验,实际上就是参与感。把农产品电商当做产品来做,就要求产品质量过硬,如果是吃的,味道怎么样?如果是穿的,耐穿和样式怎么样?如果是收藏品,增值空间怎么样?如果是科技产品,带来的感觉爽不爽?如果是高端礼品(如茶叶、药物、补品),包装上够不够面子?而如果把农产品电商当体验来做,就要求投用户所好,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生产各个工艺环节,从产品的仓库到包装销售,都有用户参与进来,坦白给用户看的一清二楚,让用户觉得这东西值,认同它的价值。
我认为,农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农”字印记使消费者从某种程度上对产品的很多方面都有了特殊要求。因此,我认为既要把它当产品来做,做出质量和特色,做出与同类产品的优势,同时又要把它当体验来做,这样才能树立品牌,把价格提上去。
8.本地化(产地为中心),还是社会化(一线城市为中心)?
前面提到农产品的保鲜是个问题,不适合长时间长距离运送,那么做农产品是选择产品生产地为中心的市场呢,还是以消费者密集地方为市场(一般是一线城市)呢?本地化的思路主要是从生产环节的限制出发去考虑的。农产品一生产,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以土地为基础,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所以生产受到局限。只要我的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可以电商化销售出去,再通过物流寄出去即可,而且以本地为市场,运输距离短,时间短,就可以提高体验,提升品牌效应,很多人是这么想的。而社会化的思路则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去考虑,只有很多人需要我的东西,才能有销量,才能赚到钱。可以说这两种思路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我则更倾向于早期以本地化为思路,先在本地做尝试,然后在实现社会化,向全国扩展。这主要从创业成本考虑。如果一开始就在多个城市或单个一线城市铺开,很有可能面临的不是产品本身问题,而是宣传不到位、客户投诉、服务差、资金漏洞等问题,而不能集中精力在产品上下功夫,对品牌的塑造很不好。相反,现在本地市场做尝试,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亲朋好友支持宣传,另一方面用户还可以来你的生产基地参观。但是有一点,本地市场和一线市场不一样,本地市场火热的情况下,去一线城市不一定适应,所以在进入一线城市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稳扎稳打,实在不行直接放弃,而不能一开始就大量投入。
以上便是我对农产品电商的一点思考,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不如在下方留言,一起讨论!
额,那算了吧,我现在主要做的就那个
不给二级域名做友链额。。可以和你的站点主页友链
最少很多人认为这种模式有利可图 【不过想问一下博主能不能做友链呀,我的网址是http://quan.renwuyi.com/】
这个模式失败了
就是那个“天生我有才”第一期的时候看到有个什么青年菜君,做的就是把菜加工好卖那些懒得洗菜切菜的人,菜都搭配好只需要炒就行
什么节目?我来LOOK LOOK
概括得不错,前几天看那什么节目不就有人在做精加工农产品嘛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产品过硬,方法得当
农产品电商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写的真好、从来没看到有人能把这么普通的一个事物写的这么的出神入化、站长你太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