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徒帮科技圈儿互联网观察 › 没料微信支付接口开放这么快,死期可预

没料微信支付接口开放这么快,死期可预

分类:互联网观察 标签:

昨晚得到消息,微信支付接口已经开放,随后进入微信公众平台,就可以看到最新公告。不过新开放的接口有身份门槛,“已通过微信认证的服务号”才有资格申请。虽然微信的每一步都走的很小心,而且似乎都显得稳稳当当,然而,我仍然觉得这个步子迈得有点大。

实际上,微信支付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事实,但是从当前的整体形势而言,它还没有足够强壮到直接可以用于商业支付。微信在此前一直压抑自己的增长,从最初的公众号被关停,到微店的打压,总体而言,微信希望自己的发展掌握在自己手里,健壮的发展成为腾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杀手锏!

但是,常常事与愿违,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并没有得到中国互联网行业甚至整个IT行业的重视,或者说已经重视了,但没想到它的速度那么快!微信和手机QQ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呢?在于理念上,手机QQ附属于桌面端,而微信则是实实在在的手机上才能玩的终端,它实现了把手机真正变成了像“大哥大”当年的颠覆性一样的产品。微信最牛逼的就是公众平台,这是一种几乎直接刺死任何传统互联网思维的一把双刃剑,除了起到一个交流平台的功能(明星每天早上起来给粉丝问好)外,最令人诧异的是它所开放的应用接口,这种模式让百度“轻应用”望尘莫及,从轻应用提出到现在,没有一款真正有颠覆性的应用走进我的生活,而微信不同,发一条指令过去,你就获得了整个世界。

有朋友抱怨说,微信(APP)越来越大(占用内存),运行越来越缓慢了。打飞机、银行卡、游戏,其实这不是用户希望从微信获得的,微信作为一款社交工具,和一个移动智能终端足以。微信身上背负的使命太多,这就叫“不可承受之重”。

从微信开通朋友圈到银行卡,被加入的元素越来越多,虽然它们都是以轻应用的形式被内嵌在浏览器中,然而用户不这么认为,慢慢的,一个爆棚的软件被放在应用市场的装机必备行列中。

有人说2013年是电商元年,也有人说2014年才是,无论怎么争执,马云刚刚放出话,“2014年让阿里在移动电商表演独角戏”,但是谁都知道,经过“新年红包”之后,微信已经宣告了自己的支付实验成功,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的烧钱竞争也让世人突然醒悟,这场营销背后只有两句话:微信已经能够上演支付大戏,阿里不会把移动支付分羹他人。

无论从腾讯入股京东时所表现出来的要在电商大干一场的决心,还是微信看似极其有条不紊的部署内嵌电商,我们都有理由相信2014年微信铁定要把电商加入到微信。而且,无论从互联网模式,还是市场发展规律来看,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

然而,我们忽略的真正的问题:用户!

看似强制性的加入电商元素是一种被称为“用户教育”的行为,很多人把这种理念叫做“乔布斯教主心理”,很多公司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用户的习惯。然而,用户意味着市场!市场就是自然,优胜劣汰,自然选择,则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道理。

2014年开端,新浪传来了好消息,微博开始盈利。但是在这背后我们并不能看到微博将会作为中国主流社交存在10年,甚至20年的身影。几乎所有人,甚至新浪本身,都在静静的等着微博如何死去,他之所以还在运转,甚至盈利,仅仅是因为骆驼刚吃饱,3亿多的用户量就是老本,池子足够大怎么都能捞出金子。可是,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价值,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周期必须依靠自身的内在创新力而持之以恒,到达瓶颈后不能突破,面临的就是逐渐瘦死。

我真正为微信担心的是其创新力,虽然它做了第一个颠覆者,但市场和历史从来不会眷顾你的功劳,真正长期存活的是不断内在创新(且必须赢得用户喜爱)的产品。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会特别大,大到我们无法想象,而以微信当前的抑制力,可能仅仅是在挣扎,市场和用户需要的,可能是微信及其快速的带领他们进入新的领域,而它的回复是:在等等,我有点压力。

虽然依靠腾讯,微信拥有了用户量和长远的市场。但是这种市场不是稳定的,微博在国内诞生到此不到10年,该走的已经走了,该剩下的以一种养老的方式慢慢啃食曾经的微型博客新概念。有人说微信和微博不同,微博是一款营销工具,而微信是一款沟通工具,一个开放,一个封闭,但实际上,微博的营销对象是人,微信的沟通对象也是人,微博人物关系从网状扁平逐渐走向金字塔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上游人物服务。如果微信继续为已经在商业中如鱼得水的公众服务号倾注力量的话,那么微信的人物关系将会从原本的矮金字塔走向垂直墙。当两三年后微博的用户开始放弃使用,新用户明晰自己被营销后,或许它会从装机必备行列中被移除。而微信,起码(或许也是最多)还有5年(也就是微博曾经有过的岁月)的搞头。

微信看似稳扎稳打的小心翼翼的进入移动电商,然而微信用户们真的准备好微信支付了么?

填写个人信息,赶快回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