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赶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稀里糊涂面试上了CCTV2大型创业栏目《创业英雄汇》。作为一个创业新手,没见过大世面,第一次上电视自然表现得局促紧张,结果也是一般般的。
1 月9日节目播出了,头一次看荧屏上的我,有些紧张,也有些不解:有些地方看着都不像我了,而卖个茶提个互联网就那么该被鄙视吗?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上节目的一些真实经历和感受——我在央视是怎样被投资人围殴的?给未来即将上这档节目的选手或者上其他节目的创业者一个借鉴。
围殴一:卖茶叶,扯什么互联网?
在最后终极谈判的部分,所有三个投资人提问都集中在茶叶为什么要提互联网。这个问题令人很费解,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准,问问题的人也都跨越了老中青三代,没想到还能如此的统一,真是醉了。
我们来看他们怎么出招的,标蓝色是我的补白:
1、某某不知名创投,代某某。
复盘他的提问:你几乎罗列了所有的包括世界巨头在内的所有竞争对手,看不出你的产品会和科技产品、互联网产品是什么关系,我完全看不懂你要做什么?
我的补白:他 提到的我罗列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是因为上场前栏目组收集了我的一些资料,上面有不少我们的信息,我罗列的竞争对手包括几类:现阶段的一些主要黑茶品牌、传 统茶叶渠道品牌、传统茶叶品牌、在国内知名的国际品牌、互联网茶叶品牌、联想佳沃中粮等投资型巨头。茶叶作为消费品,每时茶未来的产品必然会与这些品牌产 生交叉竞争,罗列在此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被他拿来喷,猜测他看不惯我们的野心,但这就是每时的野心——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没想通过做茶只是为了奔个 小康,做不出点名堂还不如不做。
至 于茶叶与科技产品、互联网产品有什么关联?这个问题,我早在路演的三分钟及回答导师问题时谈到了,以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思维,从互联网的逻辑去打造产品,渠 道营销更是可以被互联网化的。这都看不懂在做什么。我只能说,这小兄弟也是去打酱油的,不知怎么好意思说跟我是同龄人。作为85后同龄人,还用问传统产品 与互联网有什么关联嘛?你以为是通过APP喝茶、通过在手机上种茶才能叫与互联网有关联嘛?如果停留在这种认知,投资还是别干了吧。
PS:旁边笑得乐呵呵的宁某,在录制现场被我叫着“10万姐”,这个片段必然是被剪掉了的。无论什么项目都投10万,说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创业者所以只投10万。真以为是救济创业者去了,创业10万都挣不回来的几乎也不用创业了吧。这样看,这俩人能坐一起也是挺有缘分的。
2、某某地方天使会,60后大叔何某。
复盘他的观点:我实在忍不住了,不用非要扯什么互联网、O2O、APP,其实你做茶就专心做茶,你就做好茶放到网上来卖,你做一个茶叶电商,应该活的挺滋润的,不觉得你非要到这个地方来融资。
我的补白: 这个大叔还是典型的上上一代人的思维,一是认为互联网仅仅是卖货渠道,二是认为卖茶叶就不该去央视去融资了。其实,大家都懂,互联网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 影响我们很多的生活习惯,影响了产业的链条变革。再一个,做茶就必须埋头干偷偷挣钱而不能玩点高大上的嘛?做茶干嘛不可以O2O,干嘛不可以APP,你们 理解不了,做不出来,就等于80后、90后做不出来嘛?这算是典型的自我设限,还强加于人。
3、娱乐工厂,张颖。
复盘她的建议:把精力专心放在打磨你的产品上,你的产品应该更加精准更加有逼格一些。
我的补白:这位姐姐显然是明白我们在干什么的,当然她的建议也是我最开始就秉承的,产品是1,营销是0。每时手筑茯砖茶开 卖前,我们在产品质量、包装和体验上做了这个行业很多年以来都没有去创新的一些工作。未来也会是以打造优质的产品为前提,再开展其他的事情。目前,我们的 产品确实是Beta版,我们的用户一直都在给出大量的建议,未来确实该更有逼格,更精准。感谢这位姐姐给出的建设性建议。
那么,总体来讲,做茶为什么要提互联网呢?在此,再次做一下陈述:
未 来,互联网应用及技术、大数据,它完全运用到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制作过程,更别提流通及售后服务过程。我们的团队也将是以80后90后为主,我们以全新 的视角来面对传统中的传统,持续的创新力就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我想,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和条件,同时也是茶叶产业的机会。
作为一个初创品牌,我们从微博等社交网络里聚集到了第一批的种子用户和关注者,目前的运营平台也是主要基于社交工具,借助第 三方技术平台实现展示购买的功能。因此,我们毫无疑问是一个生于微信微博的茶叶品牌,说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茶叶品牌也一点也不为过。但是,我们谈到移动互 联网茶叶品牌真的不只是借助平台来销售和推广,而是深入每时品牌基因的以连接人、直接服务人为切入点的品牌运营逻辑——消费是直接的,过程是透明的,自然 也包括价格的亲民化,体验是口碑化的,推广是全员参与性的。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茶叶品牌的真正活力。未来,我们借助移动互联网一定会给整个行业 带来更多新兴的玩法。
围殴二:想得太多,太在意财富追求。
1、海航集团,张岭。
张岭导师观察:秦海看上去朴实,但他心里想法欲望很多。
张岭导师最后点评:做茶,不要把一个东西做得越来越复杂,而应该越来越简单,不要想得过多。
我的补白: 张岭导师对做茶应该越来越简单的说法,我是非常认同的。这其实是我们正在做的,也许是表述的问题及体验的完善,让他觉得太复杂。但对于“看上去朴实,但想 法欲望很多”,我却不太认同,没有想法和欲望,我想基本上也不用创业了吧。作为创业者,也就是一个商人,每时茶最终需要做的是把想法聚焦到对消费者提供价 值上,而最终的欲望满足是取之有道,不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的。我想,这才应该是一个真正创业者的基本素养。
2、真格基金,王强。
王强导师指导:王强老师用“青蛙”形容我,一方面指一步步往前跳的成长节奏,二是提醒千万不要成为井底之蛙,不要太把焦点放在财富获取上。这个地方,王强老师说出了语录一般的金句:当你全部的努力、天分和运气放在一起的时候,财富会悄悄的来。如果你每件事是以财富指标来衡量,把到纽交所敲钟当成你奋斗的终极目标,坦率地讲你将会离成功非常的遥远。
我的补白:非常感谢王强老师的指导。他说的观点我全部赞同。关于财富的金句与所有创业者共勉。但我想说的是,在短片中播出的我,那是对曾经的回忆,我想每个曾经从小山村出来的人,一定对财富都有过强烈渴望。而今天创业的我,早在N年前就分清了“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币服务”的逻辑关系和先后关系。
围殴三:神奇的剪辑,你将认不得自己。
录制回顾:
1、 在录制前期,因为第一期节目还没有播出,缺乏对整个节目的把握。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事情,对导演的前踩、录制安排完全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导演安排你怎么做你 就怎么做。于是,我就老老实实的讲了自己从小到大到工作到创业的所有经历,把自己完全交了出去。但站在节目的角度讲,栏目为了收视的需要,一定会最多的捕 捉那些有情绪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环节。于是才出现了,把我塑造成了“一个就是以追求财富为前置目标的创业者”的感觉。
2、 后期一定会剪辑掉所有对你的褒奖,只留下客观中立的内容。比如,在导师面见阶段和最后小结阶段,王强老师有超过60%的内容都不是谈到我对财富的追求的, 更多是关于我在创业起始阶段做了哪些对消费者提供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在小结中王强对我的评价非常高也非常中肯,大意是:“非常阳光、脚踏实地,懂得如何正 确的去做事,最开始还担心太在意财富而走偏,后面打消了这个顾虑,但做茶的链条很复杂,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完善。”但最后对我的聚焦,仍然还是财富的问 题。这不能不说是剪辑的功劳了。
而在终极谈判阶段,田朴珺女士留灯到最后,她的发言中谈到的大意是:秦海看上去就是如何值得信任,褚时健能做出褚橙来,而我们的年轻人其实也该能做出来。这些美言自然也是被拿掉的。
3、 录制现场太“听话”也会影响很多。在最后的终极谈判中,面对投资人提问,有导演提醒不用都去“反驳”。于是,才出现了我在节目中对最后两个投资人的建议只 有点头说谢谢的情况。我想,这也是出于他的传统经验和善意。但,实际上,表现出最真的自己,很多问题其实也是不堪一击的。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需要怕这个 怕那个么?
我的补白: 因为没有经验,因为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加上自己的心理素养也需要不断的历练。上电视节目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但实际上,前期与导演的沟通 过程,完全就可以一起去策划,做出自己想达到的目标效果来。如果完全被动的跟着导演的引导走,确实可能会出现被碎片化“曲解”的可能。
而 栏目组的考虑出发点一定是要有话题、有争议点,这才符合做节目和收视的需要。其次,节目一定会排除广告的嫌疑,一定不会把对项目本身太好的言辞放进去。这 些都是栏目组从专业角度讲需要做的工作,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但初次上节目的创业者,如果缺乏经验,可能会吃一些这样的亏。故在此特别分享出来。
由上节目引发的我对融资的态度
而 对于投资,我们会如节目的结果一样去做积极的接洽。但是,我们自始至终对投资都保持着理性的态度。首先,现在互联网的投资都太热了,创业者也很热,很多投 资都还是很浅薄的。一是看不起见效慢、链条复杂、周期长的茶叶项目或农产品项目,而对于各类热门概念或是APP类型的则是趋之若鹜。这是个很危险的现象。 互联网的投资很好的促进了创投行业的发展,更多的实业领域同样需要资本的支持,大农业、大健康一定会引来爆发的时候。但这考验投资人对人的眼光、价值投资 的把握。
二是,我们现在的投资及创业氛围,主流仍然停留在创业一定要拿多少投资、一定要搞上市的认识里。一定阶段,资本做局加公司做数据也能把一个公司捧上市。很显然,这种做法很难复制到农业项目。农业项目,团队和做事大过一切。
其 次,投资对于我们来讲,始终是一个外力,我们始终都会将重点打造团队自身和产品的核心推动力上。这些问题不解决,资本也发挥不了任何效用。但目前,我们对 投资还是持开放态度的,我们拿投资换2-3年的资本积累时间及更大的格局。但这依赖于,一定的缘分,如果你觉得我们做事靠谱,钱给到我们怎么都不会打水 漂,那请放马过来吧。如果没有,我们依然可以保持相对较慢的稳健的运营节奏,这应该是一个创业项目应该有的基本生命力。
最后,谈谈我被围殴的几点感想:
1、感谢那个愿意给我留灯到最后的女人,感谢那个愿意把100万投给我人的那个女人——田朴珺女士。她的点评,我看得出是对一个草根创业者的包容和激励。这种宽容我看到了,我会坚持创业的初心,做出感动中国的好茶。同时,感谢田朴珺女士在节目之外给我的很多帮助。
2、感谢两位导师的精彩而中肯的点评。感谢《创业英雄汇》栏目组制片、导演及各位执行的大小伙伴们提供的机会和支持,我单枪匹马上电视,没有他们的支持,一定也是没戏的。
3、 今天我把我在央视被“围殴”的经历拿出来讲,并非不是说一定要在言语上争一个高低。言语的输赢是最没有意义的。更不是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只要坏 话,切中我们的要害,反而是对我的帮助。我最想是把整个过程和我的内心感想,真实的展现出来,与创业者及我们的消费者去分享。我会一如做茶一样的简单和真 实。
4、这是一个历练的舞台,自身还需要提升的很多。其实,作为创 业者,完全有能力在3分钟内把我们的想法按照一二三完整的表达出来。但是,也因为录制中路演时间由6分钟变为3分钟,节奏打乱加剧紧张,致使没能很好掌 控。这是一个创业者,在自我表达和面对公众发言中需要更多历练的地方。
5、 写给坐着的那些人:(1)、每个人因为出身时代、出身环境的关系,你那个时代、你的自我价值体系对事物的理解,自然在今天80后90后身上未必一定适用, 但你有表达观点的权利。我要说的是:人生是需要用双脚去行走,用双手去打拼的。无论你是谁,你都不能用自己的一张嘴去定义谁、要求谁,因为嘴上得来终觉 浅。你坐在那里,不等于你就成功过;你成功过,不等于你二次三次再能成功。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无需处处用自己的无知定义他人的肤浅。
(2)、 这是一个创业融资的平台。你可以讲我不用去融资,我也可以讲你不要为了曝光而去上节目。如果你不是真正带着帮助创业者、发掘优秀创业者的心思而去,那只能 祝你好运了。这是一个新的创业浪潮,也是一个投资的浪潮。创与投之间,同宗同理,谁在寻找谁呢?谁又能挺住,谁最终会倒下呢?你我,不过一样罢了。
点击这里查看当期节目
本文转载自:http://weibo.com/p/1001593798213852279147
所谓颠覆,大概就是这样
能上电视,就是最好机遇。
可以看得出一个人创业路上的艰辛与不易,最大的困难还是被别人全盘的否定与不认可.在成功以前,别人的眼里你所作的一切都是错的; 只有当你真正成功的那天,你才有找到给自己辩解证明的机会.